|
草莓栽培的前提准备时间:2014-06-10 一、草莓园的选择与整地 草莓园应选光照充足,地势稍高、地面平坦、灌排方便、土壤肥沃疏松、前茬作物为豆类或葱蒜类蔬菜地为宜,园地应先行除杂草、灭地下害虫。可用50%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(湿润土层5-6厘米),防治蛴螬、蝼蛄、地老虎。   1周后,亩基施优质腐熟农家粪肥5000千克,过磷酸钙100千克、氯化钾50千克。结合深翻园地,精细整地,做成高20厘米,宽50厘米的畦面,畦沟宽30厘米。大棚长度以20米为限,内有4畦。   二、草莓栽培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  1.温度要求: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是20-25℃。在营养生长期,匍匐茎发生要求高温和长日照,日照在12小时以上,适宜温度是夜温10℃,昼温23℃;花芽形成期,花芽分化要求短日照和低温,日照在12.5小时以下,气温在5-24℃花芽都能分化;开花结果期,开花期适温为25-28℃,夜温须在5℃以上;果实发育肥大期,昼温17℃,夜温9℃,果实成熟约需60天,且能充分肥大,高温促进成熟,温度过高,果实变小。   2.水分要求:6-7月梅雨季,育苗地不能积水;秋季定植时水分要充足,经常保持土壤湿润,提高栽种苗的成活率;开花期要求空气湿度40-60%,土壤湿度80%;果实发育肥大期,应及时灌水,此时需水量最多;当果实接近成熟时又要适当控水。   3.土壤要求:适宜的土壤为疏松、肥沃、透气性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,适宜的土壤pH值在5.7-6.5之间;草莓对土壤盐类浓度和有害气体是很敏感的,土壤施底肥和追肥时要掌握适宜用量。   4.光照要求:草莓对光照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,光照强度和日照长度。要求光照强度2-5万勒;开花结果期、苗期适宜的日照长度为12-15小时,花芽分化期要求低温、短日照。   (一)移栽:   为争取元月底至2月初草莓上市,繁育圃草莓苗移栽大棚畦面的时间应在9月上旬。要随起苗,随移栽,每畦栽2行,行距27厘米,穴距20厘米,亩栽12000株。栽植时同一行植株的花序朝同一方向,使草莓苗弓背朝花序预定生长方向,苗心露出畦面,根系平展埋入疏松土层,及时浇定植水,并使外露的根埋入土层中。   (二)定植及管理   1、土壤消毒。   草莓连作或前作是番茄、茄子、瓜类等,事先须进行土壤消毒或通过水稻轮作。利用7、8月高温季节的太阳势能,进行土壤消毒,简单易行的办法有二种:一是首先清除田间杂草物,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,翻耘后于土表用无破洞的旧农膜严密覆盖,膜下温度提高可达65摄氏度,以达到消毒作用。二是在清园翻耕后撒上杀虫剂和杀菌剂,淹水浸泡一周进行土壤消毒。   2、翻耕整地施足基肥   土壤消毒后再进行翻耕、耙耕、施基肥。然后开沟作畦、整地。此项工作应于定植前15天完成。施基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:   (1)基肥量要足,并以有机肥为主。亩施栏肥3000-4000KG、饼肥100KG、复合肥80KG。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一半以上。   (2)栏肥一定要腐熟。最好用EM原露发酵堆肥。鲜栏肥易引起肥害“烧苗”和芽枯病。   (3)基肥要与土壤充分混和。草莓根系浅,大部分分布在26厘米土层内,因此基肥不能深施,应施在15-20厘米土层内。   整地要求采用深沟窄畦,每畦连沟宽一米左右,沟宽40厘米,沟深30厘米,畦面保持55厘米。畦面做成龟背形,以防畦面积水。   3、定植   大棚草莓定植时期是根据顶花芽分化程度来确定的。一般以50%植株顶花芽分化即为定植适期。我县一般在9月中旬前后为定植期。   采用单蛙双行三角形种植,行距25-28厘米,株距18-20厘米。每亩种植7000株左右,定植时要注意定向种植,将草莓苗根的弓背部朝向畦沟。尽量带土移栽,定植不能过深过浅,以上不埋心,下不露根为好。   4、扣棚前的田间管理   定植后,要立即浇水,第一次浇水量要大,宜浇透,以后每天浇水1-2次。苗成活后只要土壤不干燥就不必浇水,促使根部向下生长。成活后,新叶展开,摘除葡萄茎和枯叶。注意防治病虫害,包括炭疽病、白粉病、红蜘蛛、蚜虫等。   5、扣棚后的温湿度   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初,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6摄氏度时,即为扣棚保温的最佳时期。扣棚后,紧接着铺地膜,地膜以全覆盖为宜。   保温开始后,容易生长过旺,要根据植株生长、气温情况进行温度和水分管理。棚温白天保持在25摄氏度,最低不低于20摄氏度,夜温保持5摄氏度以上,当棚内夜间低温在5摄氏度以下时,夜间双重保温,保持夜间小供棚内温度在5摄氏度以上。   大棚内适宜湿度为40-60%,因此,在铺地膜时,对畦沟走道全面覆盖,不留裸地,以阻止地面水分蒸发。结合温度管理,高温时应注意通风换气,即使在寒冷的冬季,也要利用中午气温高时通风换气降温,以减轻病害,促进草莓授粉受精。   6、定植后肥水管理   大棚草莓在施肥方面,除了要施足基肥外,还应适时适量进行追肥。追肥的时间和次数大致如下:第一次追肥,定植后约20天左右,每亩施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20公斤;第二次追肥与第一次追肥相隔约20-25天,每亩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-15公斤;这二次施肥均可以直接撒于畦面行间,施后轻轻松土并浇水;第三次追肥,当顶果达到拇指大小时(约11月上旬),注意不要在顶花开花时施追肥;第四次追肥,顶果开始采收时进行,约为11月下旬;第五次追肥,顶花序的采收盛期,约为12月中旬。以后各花序果开始采收时酌情进行,一般每隔20天左右施一次。第三次以后追肥一般在地膜覆盖后,施肥和灌水结合进行。液肥的浓度控制在0.35%以内,切忌过浓,以防肥害发生,每亩施液肥量3000公斤,氮、磷、钾配合使用。生产上还采用叶面肥进行根外追肥,草莓叶面肥以绿威18效果较好。 三、植株生产管理   1、中耕与施肥。中耕松土,利于有机物分解。11月至12月应浅中耕3次。初花期与坐果初期各追肥1次。亩施尿素10千克,磷肥20千克,氯化钾10千克,或三元复合肥35千克。   2、花芽分化前期的管理。9月上旬移栽的草莓苗,除及时补充水分外,应加盖遮阳网遮荫。网离地面1.2 米,便于人员操作。要及时摘除枯叶、老叶及腋芽和匍匐茎,保持5-6片叶。   草莓花芽分化需较低温度和短日照,可在遮阳网上加盖草苫(草帘)。通过揭与盖草苫的操作过程,人工造成短日照的条件及较低温度,促进顶花序和腋花序的分化。   3、灌排方法。在开花与浆果生长初期,分别灌水1次。宜用沟灌,使水灌到沟高2/3处为好,让水渐渐渗入畦土,沟内余水排出。若天旱,应5-7天灌水1次。用橡胶管前端套上一段金属管进行穴灌,既省水,又能保持畦土疏松。秋季多雨时,应及时排水。草莓园四周应早做排水沟道,使棚内畦沟水能排尽。   4、加盖塑膜。10月至11月上旬,是草莓花序分化期末,可撤除遮阳网。“立冬”后盖地膜,“大雪”前覆盖大棚膜,使棚内气温保持在28-30℃。“暖冬”年份,“冬至”时节加盖中棚塑膜。“冷冬”年份则应同时盖上大、中棚塑膜。总之,“小寒”至“大寒”时节,棚内气温应保持在25℃以上,至少也在23℃以上,只有满足以上气温,草莓才能正常生长。   5、通风操作。草莓苗生长的土壤湿度应在70%-80%为宜。棚内空气湿度以60%--70%为好。因此,当棚内气温超过30℃时,应通风。11月至12月应于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揭开大棚及中棚两头塑膜通风。   当棚内湿度超过70%时,也应通风,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。   花期棚内放养蜜蜂,可在大、中棚两头另做尼龙丝网,便于顺利通风。   大棚通风的另一作用,是防治草莓白粉病。   6、摘叶疏果管理   衰老叶制造光合产物少,而呼吸消耗大,对草莓生长和浆果发育不利,匍匐茎的无谓发生也消耗母体营养。因此,结果期对下部衰老叶要及时摘除,并及早去除匍匐茎。另外,在开花前后疏除一定的高级次花果,不仅可降低畸形果率,也有利于集中养分供应低级次花果发育,使果个增大,提高整齐度。   7、赤霉素处理   在大棚草莓栽培中喷赤霉素可以防止植株进入体眠,促使花梗和叶柄伸长,增大叶面积,促进花芽分化。   赤霉素处进理的时间和次数与品种有关。一般对休眠浅长势旺的品种,如丰香、千禧、章姬、莓宝等,喷一次即可,浓度为5-10PPM。每株用量为5ML,重点喷在苗心处。赤霉素在植株50-70%现苗蕾时使用。注意:赤霉素用量不能过多,否则呈现徒长状,丛果率下降   8、放养蜜蜂   大棚草莓养蜜蜂可以促进草莓授粉受精,减少畸型果,提高坐果率,明显提高产量。   一亩大棚可放蜜蜂3箱,放养时间在草莓开花前5-6天提早进行,以使蜜蜂在开花前能充分适应大棚内的环境,直至翌年3月。如棚内病虫害发生严重必须喷药或烟熏时,要把蜂箱搬到棚外。蜜蜂在大棚内花量少时需人工喂养。   9、CO2气肥   CO2气肥是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的重要原料。棚内CO2浓度经常低于大气,增施CO2能促进生育转旺,成熟期提前1-2周,并能提高产量,改善果实品质。   目前生产上大多采用反应法提供CO2,利用碳酸氢铵和硫酸,通过CO2发生器,产生CO2直接放到大棚内。 |